(资料图片)
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20世纪初的圣彼得堡音乐圈内,就有“音乐反叛者”的头衔。作品如其人,个性桀骜。他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路数就很野:在“罗密欧的复仇”段落中出现的近乎无调性的不和谐音,和“与朱丽叶爱情的觉醒”相关段落的温柔且又充满活力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某些描写热烈场景和刻画特殊人物形象的乐曲,采用律动感很强的音型,凸显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富有想象力的配器和节奏复杂的乐谱,呈现出绝妙的创作品质。任何一支想挑战这部作品的舞团及乐团,如果没有两下子,很难将这部作品演好。
我第一次看就被这部芭蕾舞剧中的《骑士之舞》打动。叩击人心的音乐,充满贵族气息的场景,节奏感强烈的乐曲,塑造出骑士们充满力量又气度不凡的形象。这应该是剧中最动人心魄的片段。个人很喜欢铜管重奏版,无需舞蹈场景,骑士们的阳刚之美,在黄钟之音中,闪电一样波及开。“骑士”长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博得乐迷的青睐。
这首有很强标识度的乐曲,影响有多深?
约翰·威廉姆斯给《星球大战》的配乐取法古典,在达斯·维达出场时的《帝国进行曲》,随着黑势力介入,音乐中充满凝重恐怖、紧张不安的感觉。有人觉得这与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也就是“葬礼进行曲”,以及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火星”乐章有关。但多数人觉得,它的灵感,来自普罗科菲耶夫的《骑士之舞》,并抡出实锤。——演奏视频里,帝国进行曲到一半时,穿插“骑士之舞”,乐队成员每个人的脸上浮现出谐谑、欢乐的笑容。整首乐曲听下来,仿佛被剖开的面包,中间夹了一根烤香肠,激发了听者以一种新的心情面对,竟毫无违和感。
艺术不是豌豆,可以自己给自己授粉。总是有各种起因与来处,经过丰富化、实验化的尝试,留下自己的思想和杰作,从而兴起后来者的跟进。
“骑士”不光在电影配乐中“授粉”,更有爵士、摇滚等去向:罗宾·威廉姆斯的《像俄罗斯人一样狂欢》,也有它的血缘。英格兰的桑德兰足球俱乐部的入场音乐,游戏《文明5》中代表俄罗斯的主题,均采用了这首曲子。说不清楚,这是对古典的致敬,还是对骑士精神的追慕。
骑士最早出现在中世纪,他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勇士,是先锋、忠诚的象征。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骑士罗兰明知危险,但仍誓为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在描写亚瑟王传奇的作品《朗斯洛》中,骑士朗斯洛为了寻找耶尼爱佛,他不惜牺牲骑士的荣誉,放弃骑马坐上小车,随后又冒着付出生命的危险,攀越过一道像剑锋一样可怖的桥,到角斗场参加角斗……每一位骑士都是英雄的化身。就算荒唐可笑的堂吉诃德,他敢于迈出步伐、把梦想付诸实践,哪怕千难万险,为梦想,他甘愿赴汤蹈火。
如今已没有骑士。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骑士精神都不会没落。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