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范昕
①方浜中路变身“猫街”。②保利时光公共艺术作品《戏》。③蟠龙天地公共艺术作品《张灯结彩·编织的船》。④飞上万象天地的巨型米老鼠。制图:李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豫园穿出,便是“上海老街”方浜中路。这几天,街坊变身“猫街”,远远便能瞧见,一只只萌态各异的巨型猫咪形象“爬”上老城厢两侧墙面——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群“猫”出没,来自2023外滩艺术季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墙面上,穿插着艺术家Tango的黑白极简风猫咪墙绘;拿出手机扫一扫,AR影像中猫咪俨然要从屏幕里爬出;而脚下,不时还有真实的萌猫串个场……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好不热闹。
从武康路拉风的“蝴蝶结阳台”,到凯旋路、古北路桥下空间缤纷的“糖苏河”,从乌中市集炫酷的“穿Prada的菜市场”,到俯瞰万象天地、与陆家嘴“三件套”同框的“爱丽丝”……在上海这座城市,艺术融于生活,为平凡的日子增添着越来越多的“小浪漫”“小确幸”,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遛弯、逛街、上下班途中等生活化场景中,便能“跨过”门槛,感受艺术的能量。单单眼下,就有外滩艺术季、蟠龙天地公共艺术季、保利时光里公共艺术计划、得丘艺术季等多个大型活动让公共艺术为区域赋能。还有不少公共艺术作品,散见于城市各处,出其不意地制造惊喜。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程雪松教授告诉记者,公共艺术自带高浓度的情感和文化信息,它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是有魔力的,或将转化为不容小觑的公共精神财富,构建城市文化自信。也因而,业内在呼唤更丰富多元的公共艺术探索。
随处可见艺术带来的“小浪漫”
近日刷屏社交网络的“猫街”,所在地是上海即将拆迁的一片老城厢,“猫群”出没激活了这片有些沉寂甚至冷清的区域。可以说,2023外滩艺术季在这里铺开一张链接外滩与豫园两大地标的“游艺地图”。各占“墙”头的巨型猫咪以外,不少艺术“彩蛋”埋藏其间,等待着人们发现。行至方浜中路与光启路交叉口,穿上五颜六色新“毛衣”的古戏台“玄扈台”,顿时“潮”起来,令人眼前一亮。这是美国艺术家Magda Sayeg用“色彩包裹万物”理念进行的针织涂鸦。途经豫园天裕楼面向方浜中路一侧,一扇“魔法橱窗”牵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它在不同的时段、天气之下呈现出色彩流动的变化,雨天傍晚介于虚实之间的景观尤为动人。这是青年艺术家余若婕带来的《重复派对》,采用非遗水拓技艺,结合豫园特色,运用影像、装置、绘画、新媒体、文本等混合媒介进行跨学科创新艺术表达。
公共艺术让旧里弄焕新颜,也为新地标导入流量。新近开业的蟠龙天地便在举办首届“艺游自然”公共艺术节,在其河畔、绿地、古街、广场等丰富的公共空间里,栖息着15件公共艺术作品。蟠龙湾畔,高达17.8米、总长近150米的六组抛物线型不锈钢管,姿态各异,内置雾森系统释出绵延逸散的袅袅云雾,透出想象中江南水乡的朦胧神韵。艺术家、建筑师陈昆鲲、林秀清联合创作的一件《江南雾屿》,从河对岸的拱桥望去,气势恢宏,以摩登之姿融于无限自然。蟠龙庵前祈福广场上,建筑师沈若凡与音乐家刘恒、杨帆联合创作的声音装置《1-4-5-1》,则以和谐音律与“蟠龙新十景”之一的“古寺鸣钟”巧妙应和,跨越时间与空间,共同讲述传统与当代的交织。这是12组不同高度、粗细、颜色的空心圆柱体阵列,造型与发声原理源于中国传统编钟,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谱写自己的“江南之歌”。
与街头巷尾、自然天地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来一场不经意的邂逅,或许还能“擦亮”人们一整天的心情。一排排竹竿支起,看一张张绘有花、鸟、风景、生活日常的被单晾起,迎风飞扬,保利时光里户外广场上的公共艺术作品《戏》,唤醒许多人儿时在弄堂里嬉戏的记忆。北京东路上有着折中主义风格的百年建筑沙美大楼,这几天通体墙面也因换上炫酷又梦幻的“新肤”,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其缤纷的色彩来自某汽车品牌随心情可以32变的概念车。随处皆有艺术风景,难怪有网友在社交网络上留言感叹:“上海这座城市就是艺术品。”
多样性公共艺术为品质生活赋能
“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可谓向大众发放的艺术福利。这样的艺术本就是为公众而创作、享用的。”公共艺术与设计实践者与教育者、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刘毅告诉记者。人们热衷于冲着公共艺术作品打卡、拍照、分享,在他看来,成为公众与艺术拉近距离、互相给力的一种印证。“衡量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社会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指标。在这之中就包括网红效应带来的流量累积。”
程雪松指出,让公共艺术为品质生活赋能,正在形成一种共识。这样的作品不局限于雕塑、壁画、涂鸦、装置、路面铺装、城市家具、艺术花车、环境小品、大地艺术及多媒介、交互性艺术活动。它们最显而易见能带来的,便是让所在区域被看见。他观察到,时下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尤其是城市装置,围绕视觉形象展开实践,呈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学,让老百姓觉得城市被装点得很美,很有趣,都可谓有益的尝试。并且,他认为出彩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能够塑造城市形象,并将其价值转化为软实力的。“北欧艺术家埃利亚松穿透泰特美术馆墙体设置的多个五彩棱镜,就让观众得以从中观察伦敦街景,发现和感知城市。几年前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永留杨浦滨江的一批户外公共艺术作品,也很有代表性。”
与此同时,业内也在呼唤公共艺术的多样性。有专家坦言,时下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可观,丰富度却还不够。比如,大量作品追求的都是或唯美或炫酷的视觉刺激;创意类似的作品比比皆是,涂鸦、编织等都是常见的手法;也有一些作品,在不同的时间被移植至不同的地点展出,有时俨然生硬的“复制粘贴”。
“公共艺术最能体现的价值,不仅是感官享受,更有精神共鸣。”刘毅提到,一座城市的必要元素是人,当艺术照亮一座城市,必然要落实到人。他透露自己常常在创作前期花大量时间调研作品所在地的公众,“设计、策划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触摸、分享、感受活力,是创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凝聚人心之外,程雪松还指出,公共艺术甚至可以倡导建设性的对话和探讨式的交流,引发社会讨论,以一种柔和的、艺术化的方式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举例道,对于荒漠化的讨论、对于水源的破坏与保护,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沙漠艺术节Desert X所探讨的重要议题。
业内期待公共艺术能够激发更多的讨论,不仅限于艺术家、策展人,也包括政府相关人员、公众代表、地产商等,不仅限于艺术圈,更应置于社会学范畴讨论。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