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每日箴言」
(资料图)
|全文共1930字,深度阅读需5分钟,受益终生|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处处是道场,人生时时在修行。”
滚滚红尘,纷繁人事,对于修身养性是最大的障碍,更是最佳的试炼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去做。
道德经中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可以说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
那么,这句话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01
虚掉心中执念
现代人最大的一个通病就是非常现实功利。
有人说,难道不好吗?不能说不好,只能说一切你都要自作自受。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什么意思呢?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人心私欲太重,对物欲追求过多,活得一定会很累。因为人的烦恼忧愁几乎都跟欲望有关。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虚掉心中执念。
何为虚,心中无物为虚,虚极则为空。佛家修心最讲究“空”,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性空、空空等......
相传佛陀在世期间,有人问:您的大弟子舍利弗为什么是智慧第一呢?
佛陀回答说:“舍利弗心内如鼓,空空如也。”
去掉欲念的烦恼,不仅能收获心中安宁,还可以获得更大智慧。庄子说“嗜欲浅者天机深”正是这个道理。
做到“虚”并不容易,做到“极”更是高度困难的。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因此要慢慢来减少,不要要求自己太多,否则,虚到身体都受不了,那就糟糕了。
你一辈子去努力,慢慢把外物虚掉,慢慢把它们放掉,不再执着,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你真的能够虚掉一些东西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很轻松。
因为虚掉一些东西才能容,才能有虚怀若谷的心胸,才能真正体会“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含义。
人生之路漫长,不要让包袱变得越来越重,念头越来愈多、越来越杂。
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清除掉一些对身外物的执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菜根谭中有言:“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心思空灵无碍,便能自由无忧。
02
静观内省,自得其乐
现代人最悲哀的一个事实是什么?是静不下来。
有人说,这个世界太吵、太闹了,即便闭上眼睛,捂住耳朵,还是感到很烦躁。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度发达。虽然看似方便了不少,但是方便了以后,麻烦更多了。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方便,信息和物品的传播流通变得丰富快捷。
由此衍生的种种忙碌,种种享乐,种种贪欲都随之放大。
每天在名利里打滚,见人得利,心生嫉妒,见己有失,忧心忡忡。每天不是你好,就是他坏,无时无刻不在算计,怎么算都觉得自己吃亏。
整天生气、着急、上火、打架,心完全静不下来,年纪轻轻一身病痛。
虽然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人心的变化才是问题的关键。
佛曰:“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
何为静,念头不起为静。一念之间,十万八千里;一念之差,天堂地狱中。
所以,人要学会内观自省,掌控住心猿意马,才能静得自在。
关于自省,神秀禅师有一段著名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段话说得很实用,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常自省,拂拭掉心灵上的灰尘,涤荡心中污垢,是非常有裨益的。心里干净,自然清静。
当初六祖慧能也有段更著名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佛性的角度,当然六祖慧能的偈语更高明。直接从世俗脱颖而出,达到了“虚极”而空的境界。
“守静笃”的核心是静,但用力处却在于“守”和“笃”。
人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
你看佛家讲禅定,也叫止观。禅是什么?禅就是静,静而能止。定就是“守”和“笃”,定后能照见自性,所以可观。
《大学》里面有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有没有定力,就看他能不能静下来。
“守静笃”是需要我们经常去修炼的,并非一日之功。既要内省自观,还要躬身践行,不断减少去除内心生出的各种障碍。
中国人常讲“天人合一”,易经中有“复见天地之心”的说法。
如果真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
这个目标虽然很遥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这个方向去修身养性,肯定会大有裨益。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重要通知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良心网兼职主播 开始招募啦!有想法、喜欢国学的易友们 良心网诚邀您的加入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