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今的智能手表来说,除了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配对外,支持独立网络连接能力和独立通话的功能也被许多消费者所看重,因此例如小米Watch S2这类不支持相关功能的产品也被认为颇为遗憾。近日在IMEI数据库中出现了一款产品型号为“M2233W1”的小米新款智能手表,也被认为极有可能正是小米Watch 2 Pro,并有望补齐Watch S2的这一短板。不过有消息源透露,这款新品并非通过类似目前主流的eSIM方式来实现,而是直接支持实体SIM卡。
如果相关传言属实,那么在智能手表这样的一个小体型设备上设置SIM卡槽着实有些奇怪,但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自今年5月末开始,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就已陆续宣布暂停办理eSIM一号双终端与独立eSIM业务的办理,并且至今恢复办理的时间也尚未确认。这也意味着已经办理了eSIM相关业务的用户可继续正常使用,可一旦取消可能就无法再次办理。
【资料图】
简而言之,从2018年开始试点的eSIM业务在经过了五年时间之后似乎被暂停了。而所谓的“eSIM一号双终端”,是指能够实现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绑定,并共享同一个电话号码、话费,以及流量套餐,且无论主叫及被叫对外均呈现的是同一个号码。而在这类可穿戴设备上绑定eSIM后,就使得其能够实现独立的蜂窝移动网络通信能力。
eSIM相关业务的暂停,也意味着未来这类可穿戴设备支持eSIM功能将会变得没有意义,毕竟没有运营商的配合,这个功能就是无根浮萍。然而对于智能手表来说,独立通话和上网功能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卖点,因此用实体SIM卡的方式来实现就变成了最为合适的策略。
那么为什么eSIM会被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的暂停呢?这就需要从这个功能本身说起了。eSIM的全称是Embedded-SIM,也就是嵌入式SIM卡。其实质上是将SIM卡上管理和存储移动网络运营商的身份信息等加密数据,由原来存放在UICC电路上改为直接集成在主板的芯片上,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实体卡槽。事实上,eSIM带来的更高灵活性不仅仅是为这类设备节约了寸土寸金的内部空间,还有利于用户实现电信业务即通即用的体验。
既然如此,有着诸多优势的eSIM为什么不仅没有被大规模推广,反而会暂停呢?有用户将矛头指向了运营商,毕竟eSIM有利于相关设备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却唯独对于运营商的现有营收模式是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事实上,代表通信业鉴权技术进步的eSIM,其实是由消费电子企业、准确来说是苹果力推的。早在2012年,苹果方面在iPad Air2上使用了这一当时还被成为Apple SIM的技术。
对于苹果等设备生产厂商而言,eSIM无疑是解放机身内部空间的有效方式,而且SIM卡槽对于机身内部空间的占用不仅体现在体积上,还因为其本身必须布置在机身边缘,所以还会对产品设计带来诸多的限制。相较之下,eSIM则仅仅只是一颗芯片,可以被直接安置在主板上。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由于苹果的A系列仿生芯片敢于使用更多的晶体管和更大的面积来换取性能,所以eSIM带来的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
而eSIM卡的引入,使得用户能够更灵活的切换运营商和自费套餐,这对于运营商的业务管理和用户流失控制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运营商方面显然不希望用户绕过他们的控制,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类似水电气一样的基本服务供应商,反而是希望借着用户去营业厅里办理SIM卡、转卡等手续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借机来推销额外的服务。一旦这些能够借助eSIM实现完全的线上化,运营商的算盘无疑也就落空了。
一旦eSIM普及,用户就能够在设备上在多个运营商之间随意切换,显然就会大幅削弱运营商对于用户的控制,更无法通过换号换网的束缚来绑定用户。而承载着用户数据的SIM卡同时还是运营商的最重要资产之一,又怎能拱手让人。所以eSIM背后也意味着运营商商业模式的变革,从控制用户到用户自主选择的变化显然就动了运营商的蛋糕。
苹果方面能够在海外市场推动eSIM的落地,是因为iPhone在当地的市场地位过于强势,例如其在美国超过50%的市占率,让包括AT&T、Version在内的任何一个运营商也不能忽视对于eSIM服务的建设。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实体SIM卡的消亡还代表着用户不再绑定在号码上、而是绑定在手机上。从iMessage到FaceTime、再到Project Fi虚拟运营商,运营商们恐惧的手机厂商侵蚀其基础能力的事情在eSIM上几乎是集中式爆发了。
然而近年来运营商在5G网络建设上投入了海量的资源,现在正是回收成本的时候,一个eSIM就能够让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用户流失,显然无论是哪一家运营商都很难接受。既然当年三大运营商能联合起来试图逼迫腾讯向用户收取微信使用费,那么现在自然也可以联合起来给eSIM使绊子。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